这是“椎管内阻滞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
神经机械性损伤
神经损伤的发生率,脊麻为3.5/10,000~8.3/10,000,硬膜外腔阻滞为0.4/10,000~3.6/10,000。0.4/10,000~3.6/10,000。
1、病因
(1)穿刺针或导管的直接机械损伤:包括脊髓损伤、脊髓神经损伤、脊髓血管损伤;
(2)间接机械损伤:包括硬膜内占位损伤(如阿片类药物长期持续鞘内注射引起的鞘内肉芽肿)和硬膜外腔占位性损伤(如硬膜外腔血肿、硬膜外腔脓肿、硬膜外腔脂肪过多症、硬膜外腔肿瘤、椎管狭窄)。
2、临床表现及诊断 对于椎管内阻滞后发生的神经损伤,迅速地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1)穿刺时的感觉异常和注射局麻药时出现疼痛提示神经损伤的可能;
(2)临床上出现超出预期时间和范围的运动阻滞、运动或感觉阻滞的再现,应立即怀疑是否有神经损伤的发生;
(3)进展性的神经症状,如伴有背痛或发热,则高度可疑硬膜外腔血肿或脓肿,应尽快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
(4)值得注意的是产科患者椎管内阻滞后神经损伤的病因比较复杂,并不是所有发生于椎管内阻滞后的神经并发症都与椎管内阻滞有关,还可能由妊娠和分娩所引起,应加以鉴别诊断;
(5)影像学检查有利于判定神经损伤发生的位置,肌电图检查有利于神经损伤的定位。由于去神经电位出现于神经损伤后两周,如果在麻醉后不久便检出该电位则说明麻醉前就并存有神经损伤。
3、危险因素
尽管大多数的神经机械性损伤是无法预测的,但仍有一些可以避免的危险因素:
(1) 肥胖患者,需准确定位椎间隙;
(2) 长期鞘内应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有发生鞘内肉芽肿风险;
(3) 伴后背痛的癌症患者,90%以上有脊椎转移;
(4) 全身麻醉或深度镇静下穿刺。
4、预防 神经损伤多无法预知,故不可能完全避免。如下方法可能会减少其风险:
(1)对凝血异常的患者避免应用椎管内阻滞;
(2)严格的无菌操作、仔细地确定椎间隙、细心地实施操作;
(3)在实施操作时保持患者清醒或轻度镇静;
(4)对已知合并有硬膜外肿瘤、椎管狭窄或下肢神经病变的患者尽可能避免应用椎管内阻滞;
(5)穿刺或置管时如伴有明显的疼痛,应立即撤回穿刺针或拔出导管。建议放弃椎管内阻滞,改行其他麻醉方法。
5、治疗 出现神经机械性损伤应立即静脉给予大剂量的类固醇激素(氢化可的松300mg/d,连续三天),严重损伤者可立即静脉给予甲基强的松龙30mg/kg,45min后静注5.4mg/kg.h至24小时,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有神经占位性损伤应立即请神经外科会诊。
短暂神经症(TNS)
TNS的临床表现为:症状常发生于脊麻作用消失后24小时内;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臀部疼痛,50%~100%的患者并存背痛,少部分患者表现为放射至大腿前部或后部的感觉迟钝。疼痛的性质为锐痛或刺痛、钝痛、痉挛性痛或烧灼痛。通常活动能改善,而夜间疼痛加重,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有效。至少70%的患者的疼痛程度为中度至重度,症状在6小时到4天消除,约90%可以在一周内自行缓解,疼痛超过二周者少见。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无神经学阳性改变。
1、病因和危险因素 目前病因尚不清楚,可能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如下:
(1) 局麻药特殊神经毒性,利多卡因脊麻发生率高;
(2) 患者的体位影响,截石位手术发生率高于仰卧位;
(3) 手术种类,如膝关节镜手术等;
(4)穿刺针损伤、坐骨神经牵拉引起的神经缺血、小口径笔尖式腰麻针造成局麻药的浓聚等。 2、预防 尽可能采用最低有效浓度和最低有效剂量的局麻药液。
3、治疗
(1)椎管内阻滞后出现背痛和腰腿痛时,应首先排除椎管内血肿或脓肿、马尾综合征等后,再开始TNS的治疗;
(2)最有效的治疗药物为非甾体抗炎药;
(3)对症治疗,包括热敷、下肢抬高等;
(4) 如伴随有肌肉痉挛可使用环苯扎林;
(5) 对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无效可加用阿片类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