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dy1
发表于 2009-5-11 18:39:11
OSAHS 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又是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多个脏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临床综合征。O SAHS 患者睡眠时上气道阻塞, 表现为睡眠时打鼾, 伴有呼吸暂停和呼吸浅慢, 患者睡眠中反复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睡眠结构紊乱, 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等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研究发现,OSAHS患者血纤维蛋白原(Fg)明显升高, 表明其凝血功能亢进, Fg是缺血性脑卒中和冠状动脉血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Fg 增高时血液粘度增大, 产生血栓的可能性也加大。OSAHS如不及时治疗,尚可引起肺动脉高压、高血压等疾病。
围术期的意外死亡可能与心肌梗塞、脑卒中、心律失常或肺梗塞有关。这些都大大增加了麻醉管理的难度,有结果显示其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约13 %,研究认为OSAHS术后即刻的并发症与OSAHS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因此麻醉前访视要详细检查患者的全身状况,对于重症伴有明显器官系统并发症的患者,建议其先行nCPAP(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并积极治疗其他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前状况,再择期手术治疗。
由于困难气管插管与OSA HS密切相关,对于重症OSAHS患者,以及全身情况较差,术中术后极有可能出现呼吸道梗阻的患者,早期的研究建议提前进行预防性气管切开,是预防窒息的可靠措施。最近有研究发现,术前应用nCPAP(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心脑血管系统症状,可部分替代气管切开。
随着麻醉技术的完善和麻醉设备的改进,目前主张采用在清醒镇静加表面麻醉下行经鼻气管插管,对于特别困难的气管插管患者,采用在纤支镜引导下气管插管,在插管过程中保留了患者的自主呼吸,大大降低了窒息和呼吸骤停的发生率,提高了气管插管的成功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有条件的地方应备高频通气机,以防通气困难。
术毕清醒过程也是OSAHS患者呼吸意外的易发阶段。术后患者苏醒早期,意识未完全恢复,肌肉张力也未恢复,多数患者对插管不能耐受,出现烦躁、挣扎等症状,以致使麻醉师误以为患者将要苏醒而过早拔管,或患者挣扎而自行拔管,此时患者因上呼吸道肌肉张力低下,咽壁塌陷而引起窒息或呼吸停止。此时紧急气管切开往往因患者肥胖、颈短、颈段气管标志不明显、位置深、甲状腺肥厚等原因而难以迅速完成,紧急情况下不得不行环甲膜切开术。但是无论环甲膜切开还是紧急气管切开中,手术都有可能增加术后出血、气肿、拔管困难等并发症。由于呼吸中枢兴奋性下降,全身脂肪堆积药物代谢缓慢,术毕即拔管送回普通病房的方法易发生气道梗阻的险情。有报道OSAHS拔管后再发呼吸道梗阻率为5 % ,常导致负压性肺水肿或死亡。对于伴有困难气道的重症患者,手术后不易过早拔除气管导管。患者手术后送恢复室或ICU继续观察8——24小时,使患者平稳度过麻醉苏醒期,在确定无手术后出血,患者基本清醒,患儿有哭闹、吞咽和咳嗽反射活跃的情况下,拔除气管导管,避免手术后因气道梗阻而麻醉手术发生意外。
你这个病人没有做气管切开,也没有做经鼻气道正压通气是很有问题的,死于气道梗阻与负压性肺水肿机会很大
ycdy1
发表于 2009-5-14 11:30:39
缺氧的临床表现
1恶心,呕吐
2呼吸深快
3副呼吸有肌参于活动,鼻翼煸动,抬头,伸颈,提肩,出现三凹征
4脉率增快,血压上升(早期)
5发绀(cyanosis)
jelolo1
发表于 2009-5-25 22:00:12
老大你的照片太诱人,有欺骗性哦。
ycdy1
发表于 2009-5-27 11:04:54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ycdy1
发表于 2009-5-27 11:10:20
穿刺锁骨下
1。背后(肩胛骨间)垫一个直径约10公分的布卷(shoulder roll),护士用一个毛巾被卷好,用胶布粘牢;
2。头低位 (Trendenlenburg Position);
3。让助手或护士把病人同侧手往脚方向用力拉;
4。找到锁骨中外1/3交界,左手中指放在胸骨上窝,食指放在交界点上;
5。右手握穿刺针,针提平行于皮肤平面,整个针体平行压向地面 ,不要改变角度(push down the needle, parallel to the floor, don't change the angle) ;
6。从交界点进针,针头向中指(胸骨上窝)前进,故意碰到锁骨;
7。继续向下压针体,不要改变角度(push down, don't change angle) ,慢慢前进,直到针头从锁骨下方擦边而过,直到穿刺针回血(注意注射器回抽负压不要过大)
ycdy1
发表于 2009-6-1 18:17:05
二氧化碳蓄积的临床表现
二氧化碳蓄积有称高碳酸血症其临床表现有:
1脉快有力。
2收缩压上升(严重时则下降),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宽。
3皮肤潮红,严重时呈猪肝色。
4头痛,眩晕。
5肌张力增强。
6脑压升高。
7瞳孔扩大。
8体温升高,汗腺分泌加快。
ycdy1
发表于 2009-6-3 16:58:34
布比卡因的高蛋白结合和脂溶性,使药物聚集于心脏传导系统,引起顽固折返式心律失常,从而导致复苏困难和高死亡率
ycdy1
发表于 2009-7-21 22:52:50
在腹股沟稍下方,紧贴腹股沟,先用左手中指及食指顺动脉方向并排摸准股动脉走向,然后左手中指及食指与动脉方向垂直并排,把股动肪卡在中间,然后沿中指(股动脉内侧)指尖穿刺,一般一针见血。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两指卡动脉,内侧穿指尖(下)。
ycdy1
发表于 2009-7-29 23:10:32
对于颈短或肥胖体型肌间沟定位困难的患者,可借助锁骨的骨性标志和颈外浅静脉的解剖标志定位。锁骨中1/3段恰好与前中斜角肌间隙相对应。前中斜角肌间隙与颈外浅静脉走行一致,前者恰好位于颈外浅静脉的内侧,当患者深吸气时,斜角肌收缩,肌间隙增宽,易于触及清楚。
ycdy1
发表于 2009-8-12 22:04:26
异丙酚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年龄相关性的作用,年龄越大,作用越明显,表现为心房组织,房室结,希氏—普肯耶系统的兴奋传导减慢,自主心率亦减慢。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