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麻醉论坛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麻醉 视频 中级
楼主: ycdy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医护心情] ycdy1 的足迹

[复制链接]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 21:10:50 | 只看该作者
锁骨的神经来源于颈3~6,故单纯用颈丛或臂丛都不能完善麻醉,所以应阻滞颈3、4(颈丛),颈5、6(肌间沟臂丛),这就是很多人搞不懂该用颈丛还是臂丛的原因,少数情况下用单纯一种阻滞可完善麻醉,那是局麻药扩散很好或容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把颈3~6都被阻滞的结果。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11-3 23:53:49 | 只看该作者
阿司匹林是防治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最经济、最有效的首选药物。

  对于一个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第一时间给予的治疗是什么?

  不是硝酸甘油,也不是冠状动脉造影/PTCA,更不是什么速效救心丸,而是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嚼服。

  阿司匹林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起到预防、减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国外一项著名的研究报告证实,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使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下降约25%,心脑血管事件死亡风险下降约1/6。

  在所有的预防措施中,阿司匹林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经济效益比最好的药物。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学会(ACC/AHA)推荐冠心病患者应用阿司匹林的指南为

  对稳定性心绞痛,尽早给予阿司匹林75-162mg/日,并长期维持应用。有禁忌症者除外。

  对不稳定性心绞痛中非ST段提高心梗者,给予阿司匹林75-162mg/日,有支架者加倍,之后长期维持阿司匹林75-162mg/日。对有ST段抬高的心梗病人,无支架者,急性期尽早给予阿司匹林162-325mg/日,并至少服用14天氯吡格雷75mg/日。对有支架者,初始给予阿司匹林162-325mg/日,连续服用1-6个月。然后减量至75-162mg/日长期服用。

  服用方法:

  一天一次,早晨或睡前,最好为肠溶片,最好空腹服用。睡前服用还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活动公告:做任务得积分和权限(新手奖励计划) (←点击查看详情)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22:08:12 | 只看该作者
浙江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麻醉科局麻药中毒预案
1。轻者仅有兴奋、多语、面红或表情淡漠、面色苍白、肌肉小抽搐等症状
   处理:    停止给局麻药,安定5mg ,鼻导管给氧
2。 严重者则出现胸闷,头痛,心悸,全身肌肉抽搐至惊厥,因惊厥不能有效呼吸、发绀、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处理:
       ① 利多卡因导致中毒: 停止给局麻药,安定5mg ,面罩给氧;
       ②长效局麻药导致的中毒:
        a) 停止给局麻药,安定5mg ,面罩给氧;
        b)  20%脂肪乳100 ml  iv   (2 min );
              20%脂肪乳150 ml   ivgtt    (15 min )    (总量<4mg/kg);
       ③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改全麻后继续手术.
3。心脏毒性:   心律失常(心动过缓、房性、室性早搏、室扑、室颤) 、QRS增宽、血压下降.
       处理: ①  20%脂肪乳100 ml   iv   (2 min );
                 20%脂肪乳150 ml    ivgtt   (15 min )     (总量<4mg/kg);
                ②溴苄铵
                ③异丙肾上腺素
                ④请求支援,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和科室主任到场;
                ⑤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改全麻后继续手术.
4。心脏停止:
       处理 ①  标准化心肺复苏;
                 ②  肾上腺素1mg iv;
                 ③   20%脂肪乳100 ml   iv    (2 min ),如果在心脏停止前已输脂肪乳,总量已达4mg/kg,则直接到步骤 (7);
                 ④  除颤或肾上腺素 1mg iv    (观察 2 min )
                 ⑤ 重复步骤 (3);
                 ⑥ 重复步骤 (4);
                 ⑦ 20%脂肪乳300 ml  ivgtt    (15 min )   (总量<8mg/kg);
                 ⑧ 继续治疗……向医务科汇报;
                 ⑼ 终点:
                  a)  病情好转,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返病房;
                  b)    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尚不稳定或未清醒送ICU;
                  c)    抢救无效,宣布死亡.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28#
发表于 2008-11-12 18:40:47 | 只看该作者
司可林禁忌,补充,1有恶性高热的家族史的,2还有包括截瘫,挤压综合症等在内的血钾升高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29#
发表于 2008-11-13 21:34:45 | 只看该作者

真好,我正愁怎么把它们记牢呢,不错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00:10:38 | 只看该作者
硬膜外阻滞侧入法穿刺途径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腱膜-骶脊肌-椎板间隙(-横突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14:14:57 | 只看该作者
房性早搏多与并存心肺疾病有关.
偶发房性早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明显时无需特殊处理.
频发房性早搏有发生心房纤颤的可能,应给予毛花苷C治疗.
麻醉下发生的偶发室性早搏无需特殊治疗,如室性早搏为多源性,频发或伴有R-ON-T现象,可能与电解质紊乱及心肌灌注不足有关,应积极治疗.如发生心室纤颤应立即进行电除颤并按心肺复苏处理.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23:05:15 | 只看该作者
一、皮肤穿刺点至臂丛上干中点的距离:
   在锁骨中点上方3.0cm处皮肤穿刺点,穿刺至臂丛上干中点的距离平均1.2土0.3(0.5~2.0)cm。
二、臂丛上干中点至臂丛邻近神经的距离:
   臂丛上干中点至膈神经的水平距离平均为1.3土0.4(0.5~1.9)cm。
   臂丛上干中点至迷走神经的水平距离平均为2.2土0.4(1.5~3.0)cm。
   臂丛上干中点至喉返神经的最近距离平均为4.3土0.5(3.5~5.6)cm。
   臂丛上干中点至颈部交感干的距离平均为2.9土0.4(2.1~4.0)cm。
   臂丛上干中点至第六颈椎椎间孔外缘的水平距离平均为3.4土0.5(2.4~4.7)cm。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23:06:27 | 只看该作者
一、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产生并发症的原因

   临床报道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出现并发症的原因,多与穿刺方向掌握不当或刺入过深,致使局麻药同时阻滞了臂丛邻近的神经所产生(1-4)。本文观察到:

   1. 臂丛上干:位于前斜角肌外缘中段之后方;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下行, 如果穿刺超过臂丛上干中点的内侧1.2cm, 就容易阻滞隔神经而产生单侧隔肌麻痹。
   2. 迷走神经:在臂丛上干内侧的颈血管鞘内,如果穿刺超过臂丛上干中点的内侧 2.2cm时, 有可能阻滞迷走神经而产生循环障碍。
   3. 颈部交感干:位于颈血管鞘的后内方,如果穿刺超过臂丛上干中点的内侧 3.0cm左右, 可阻滞颈部交感干而出现霍纳氏综合征。临床报道因颈部交感神经麻痹而产生霍纳氏综合征者已有12例,认为系穿刺方向向内且刺入过深所引起(1,2)。
   4. 喉返神经:位于臂丛上干的内下方, 距臂丛上干中点 4.3土0.5 cm,如果穿刺针尖偏离臂丛上干至内下方 4.0cm时, 有可能阻滞喉返神经而出现声音嘶哑。 临床已有此类并发症报道(1,2)。
   5. 第六颈椎椎间孔:其外缘距臂丛上干的中点 3.4土0.5cm,如果针尖刺过臂丛上干中点至内侧,就可抵达推间孔,注入局麻药就有可能误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严重的脊髓麻痹等并发症。临床报道一例全脊髓麻痹,系因肌间沟穿刺时, 反复试探第六颈椎横突, 针尖向内刺入皮肤达 4.0cm,结果误入推间孔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4)。
   6. 臂丛周围鞘膜:系结缔组织形成的鞘膜,包绕于臂丛各干、各束之间。临床操作过程中,除认真注意臂丛与邻近神经的距离、 防止向内刺入过深外, 还要注意将局麻药准确地注入在臂丛鞘膜内,如果注射在臂丛鞘膜外, 局麻药容易浸润至臂丛邻近的神经,则不仅麻醉效果欠佳, 且容易阻滞臂丛邻近的神经,产生相应的并发症,或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全脊髓麻痹。因此, 从解剖学观点看,产生并发症的原因,主要与穿刺针刺向内向下过深有关。

有奖活动:我为论坛出谋划策!! ←点击查看详情

3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4 23:08:34 | 只看该作者

临床应用要点

1. 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的穿刺方向  在锁骨中点上方3.0cm处,与皮肤呈30度角向髓尾方向,准确地穿刺至臂丛鞘内,达上干中点, 但不宜向内向下方向刺入过深。
   2. 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的穿刺深度  在16具尸体上,经皮肤穿刺点穿刺至臂丛上干中点,平均深度为 1.2土0.3cm,其深度与临床穿刺至病人出现触电样异感的深度(1.5~2.5cm)相接近(2)。根据基础资料数据, 提示临床穿刺进针至臂丛鞘内,达到上干中点的深度,应为1.5-2.5cm左右,要防止向内向下穿刺过深,不要超过臂丛上干与邻近神经距离的数值, 以避免阻滞邻近臂丛的神经而引起并发症。

[ 本帖最后由 ycdy1 于 2008-11-15 13:34 编辑 ]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5#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5 13:31:54 | 只看该作者
1窦性心动过速与高血压同时出现时,常为浅麻醉的表现应适当加深麻醉
2低血容量,贫血,CO2潴留及缺氧时心率可增快.
3手术操作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36#
发表于 2008-11-17 11:48:03 | 只看该作者
老兄真是博学啊,每次来这里都有收获。我就底子薄了,写不出这么多的好东西,还在继续充电,向老兄学习。

友情提示:转载请注意注明作者和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收藏帖子 返回列表 联系我们 搜索 官方QQ群

QQ|关于我们|业务合作|手机版|新青年麻醉论坛 ( 浙ICP备19050841号-1 )

GMT+8, 2025-7-25 22:55 , Processed in 0.140281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