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大讲堂开讲啦(第33期) 浙医健杭州医院麻醉科 麻醉大讲堂开讲啦!麻醉科专业知识视频学习知识更新继续进行!第三十三期 老年患者的骨科麻醉,由北京积水潭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庚教授主讲,就老年患者的现状、手术、麻醉方式、注意事项、并发症等进行讲解。 据预测,至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例将达到18.2%。随着年龄的增加,雌激素、生长激素、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发生改变致骨丢失、骨质疏松;人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并存疾病增加致机体储备能力和对应激反应能力下降,从而骨科疾病、手术并发症好发人群增加。 手术是治疗骨科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大部分骨科手术创伤较大、失血量较大、术中刺激强烈;骨科手术术后疼痛较为剧烈,老年患者的骨科手术麻醉是其中一个难点。术前应当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以期全面掌握患者的身体状态,客观评价老年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及其风险,包括:ASA分级、代谢当量水平、营养状况、困难气道、肢体运动状况、是否急症手术、近期急性气道疾患、过敏史、既往史、用药史(抗凝药等:限期手术者,术前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改用短效抗血小板药物或低分子肝素替代治疗);尽可能改善营养状态,包括贫血与低蛋白血症的纠正,以及内环境的调整,并有效控制高血压、冠心病、肺部感染、高血糖等并发症。老年患者常用高血压、抗缺血性心肌病和心衰药物,例如β受体阻滞剂应该用至手术日晨;ACEI、ARB类药物可能会加重手术相关的体液缺失,增加术中发生低血压的风险。另,骨科手术难度、涉及部位、操作时间、创伤程度、出血量均可显著影响围术期风险。 术中常规监测生命体征、尿量、ABP等,体温监测不容忽视;全身麻醉应进一步监测FiO2、PetCO2、气道压力、潮气量等,而麻醉镇静深度与术中肌松状态监测为非必要性监测,若具备条件,强烈建议监测。有条件可进行压力指标:CVP、PAWP;容量指标:SVV、PPV、PVI;液体反应性指标:被动抬腿试验、液体冲击试验等监测,但应注意老年患者心室舒张、收缩功能异常导致心室顺应性严重受损可能性显著升高,采用压力反映容量的敏感性受到损害,因此其它直接基于容量监测的指标正在广泛用于围术期容量监测;SVV、PPV、PVI等指标适应症为机械通气条件(潮气量>8ml/kg,呼吸频率>8次/min);液体反应性指标适用于非机械通气患者。通过容量指标监测可除外容量不足因素,心脏收缩舒张异常应进行病因以及病例生理学分析,针对个体患者做针对性处理。 麻醉方式的选择应结合老年骨科手术的特点,着眼于患者的耐受程度、术中管理难度、术后并发症控制,并考虑患者意愿,进行综合评估后选择。全麻下患者舒适、镇痛、肌松、供氧好,血流动力学也稳定,特别适用于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或椎管内麻醉预计难度较大者;但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全麻患者,苏醒延迟、苏醒期躁动增加。椎管内麻醉适用于下肢骨科手术,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率;但老年患者穿刺操作难度增加,对麻醉技术要求高,血管硬化加上围术期抗凝治疗,有发生硬膜外腔出血的风险,可能发生与阻滞平面、有效循环血容量有关的循环波动。外周神经阻滞对全身干扰小,规避了全身麻醉、椎管内麻醉的风险,有利于术后镇痛并获取最快的恢复;但对技术要求高,阻滞不完善时需安全有效的补救措施。国际共识推荐优选神经阻滞技术,包括椎管内麻醉、外周神经阻滞等,术前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若没有时间进行抗凝治疗替代转化,可优选外周神经阻滞技术。 骨科手术术后疼痛剧烈,抑制了机体免疫力,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进一步可能发展为慢性术后疼痛,影响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有效的镇痛、管理可明显降低疼痛过度应激、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术后镇痛可采用阿片类、非甾体类等镇痛药和硬膜外、外周神经阻滞等镇痛技术,但应根据手术方式、种类、部位等权衡利弊,选择最佳镇痛模式,提倡多模式镇痛。围术期镇痛措施中,任何一种单独使用都不能达到完美镇痛效果,同时应用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镇痛技术和镇痛药物以互补、相加或协同,同时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小,不良反应相应降低,从而达到最大的效应/不良反应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