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大讲堂开讲啦(第60期) 浙医健杭州医院麻醉科 麻醉大讲堂开讲啦!麻醉科专业知识视频学习知识更新继续进行!第六十期 保障临床麻醉安全与质量的关键性指标解析,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华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会长郑宏教授主讲,就目前临床麻醉安全与质量的制度建立与关键性指标等方面进行解说。 如何做到麻醉死亡率小于二十万分之一? 一、树立强烈的麻醉安全意识:这一点要基于临床临床麻醉实践的危机化管理,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建立标准化、规范化流程,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二、核心制度强调落实、不良反应重在反思:岗位责任制度、术前会诊讨论制度、术后访视制度、交接班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安全防范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药品管理制度、仪器设备保管制度、麻醉用具保管消毒制度、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无责上报制度、持续质量安全改进管理制度、麻醉后恢复室管理制度、手术室外麻醉管理制度、麻醉科消毒隔离管理制度、疼痛门诊管理制度等。 三、严格的主治医师负责制:承担责任和风险、培养住院医师、利用技术优势提高麻醉质量、清晰工作职责以避免推诿埋怨、保证麻醉质量以减少麻醉意外。 四、全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首先注重师资培养,坚持严格而正规的三年住院医师规培,量化考核与亚专科轮转相结合,素质教育、专业与非专业技术能力培训,参与科教研工作,建立总住院医师制度。 五、充分的麻醉前准备与评估:建立麻醉门诊,做好病人体格和精神方面的准备,给予病人恰当的麻醉前用药,做好麻醉用具/设备/监测仪器/药品准备。 六、建立与麻醉量和地点相适应的PACU/ICU:手术室、门诊PACU,重症、呼吸、小儿、神内ICU。 七、亚学科的建立与规范:心血管麻醉、小儿麻醉、骨科麻醉、疼痛诊疗、重症监测与治疗、体外循环…的亚专科。 八、常规的临床病例讨论,共享临床麻醉的经验、教训、智慧:麻醉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性,是不断提高麻醉有效性的需要,是不断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需要,是大规模规范化培养住院医师的需要,是适应麻醉学科细分亚专业的需要,是科室文化建设的需要,能够提高麻醉学科临床教师水平和成就感,能够使所有麻醉学科的临床医师的日常工作更加充满乐趣。 九、统一常用临床设备与药物,规范各麻醉地点的小环境,减少人为错误。 十、确保麻醉安全与质量的基本人员配置,避免疲劳麻醉。 那么,麻醉关键质量控制指标有哪些? 1.麻醉科医患比:麻醉科固定在岗(本院)医师总数占同期麻醉科完成麻醉总例次数(万例次)的比例,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2.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对于接受麻醉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进行分级,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比例是指该ASA分级麻醉患者数占同期各ASA分级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体现医疗机构接诊不同病情危重程度患者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3.急诊非择期麻醉比例:急诊非择期手术所实施的麻醉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4.各类麻醉方式比例:是指该麻醉方式数占同期各类麻醉方式总数的比例,体现医疗机构应用各类麻醉方式所占比重,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5.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是指麻醉开始后手术开始前,手术取消数占同期麻醉总数的比例,体现麻醉计划性和管理水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6.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转出延迟率:入PACU超过3h的患者数占同期入PACU患者总数的比例,体现手术和麻醉管理水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7.PACU入室低体温率:是指患者入PACU第一次测量体温低于35.5℃,PACU入室低体温患者数占同期入PACU患者总数的比例,体温测量的方式推荐为红外耳温枪,反映围手术期体温保护情况,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8.非计划转入ICU率:是指在开始麻醉诱导前并无术后转入ICU的计划,而术中或术后决定转入ICU,非计划注入ICU患者数占同期转入ICU患者总数的比例,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9.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率: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是指在患者术后气管插管拔除后6小时内,非计划再次行气管插管术,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患者数占同期术后气管插管拔除患者总数的比例,反映非计划二次气管插管提示在麻醉复苏阶段,对于拔管指征的掌握可能存在问题,或者患者出现其它问题需要再次进行气管插管,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质量管理和/或手术质量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 10.麻醉开始后24h内死亡率:麻醉开始后24h内死亡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患者死亡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及其他任何因素,与患者本身病情轻重、手术质量、麻醉质量等密切相关,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11.麻醉开始后24h内心跳骤停率: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是指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非医疗目的的心脏停跳,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患者数占同期麻醉患者总数的比例,患者心跳骤停原因包括患者本身病情严重、手术、麻醉以及其它任何因素,麻醉开始后24小时内心跳骤停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12.术中自体血输注率:麻醉中接受400ml及以上自体血(包括自体全血及自体血红细胞)输注患者数占同期接受400ml及以上输血治疗患者总数的比例,自体血的应用可以显著降低异体输血带来的风险,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构性指标之一。 13.麻醉期间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严重过敏反应是指发生循环衰竭和/或严重气道反应(痉挛、水肿),明显皮疹,需要使用肾上腺素治疗的过敏反应。麻醉期间严重过敏反应是指麻醉期间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过敏反应,麻醉期间严重过敏反应发生例数占同期麻醉总例数的比例,麻醉期间严重过敏反应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14.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是指在椎管内麻醉后新发的重度头痛、局部感觉异常(麻木或异感)、运动异常(肌无力甚至瘫痪)等,持续超过72小时,并排除其他病因者,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例数占同期椎管内麻醉总例数的比例,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15.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是指由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引起的气胸、血胸、局部血肿、导管或导丝异常等,需要外壳手段(含介入治疗)干预的并发症,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例数占同期中心静脉穿刺总例数的比例,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16.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是指新发的、在拔管后72h内没有恢复的声音嘶哑,排除咽喉、颈部以及胸部手术等原因,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发生例数占同期全麻气管插管总例数的比例,全麻气管插管拔管后声音嘶哑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17.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麻醉后新发昏迷是指麻醉前清醒患者麻醉手术后没有苏醒,持续昏迷超过24小时;昏迷原因可包括患者本身疾患、手术、麻醉以及其它任何因素,除外因医疗目的给予镇静催眠者,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例数占同期麻醉总例数的比例,麻醉后新发昏迷是围手术期的严重并发症,是反映医疗机构麻醉医疗质量的重要结果指标之一。 综上所述,麻醉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安全、质量。麻醉死亡率,在全世界都是评估临床麻醉工作质量的最重要的核心指标。麻醉死亡是指麻醉(包括恶性高热、麻醉用药过敏等)及其所有失误(包括用药错误和麻醉机械故障等)作为直接主要原因导致的病人死亡。我国规定三甲医院麻醉死亡率应小于1/5000,中华麻醉学会提出将全国的麻醉死亡率降低至1/10000。欢迎关注浙医健杭州医院麻醉科疼痛科公众微信号更多内容。 |